古文天字本象人形……本谓人颠顶,故象人形。……所以独坟其首者,正特著其所象之处也。
”
由此可见,“天”是自然的至高顶点,头是人体的至高顶点,故“天”的造字取象于头。
《山海经·海外西经》记载了“刑天舞干戚”的故事:
“
刑天与帝至此争神,帝断其首,葬之常羊之山。乃以乳为目,以脐为口,操干戚以舞。
”
因为刑天被天帝砍了头,所以后人就直接把他称为“刑天”了。这是“天”代表“头”的最早的证据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人的额头被称为“天庭”,人头的顶骨被称为“天灵盖”也是有力的证据。
刑天(闻韶学堂小朋友作业)
本意为“脑袋”的“天”何时代指“天空”的“天”,我们不得而知。但是古人大概觉得,“天空”的“天”与人的“脑袋”都是高高在上的存在,所以可以用表示“脑袋”的“天”来“假借”表达“天空”的“天”字。
“天”在表示了辽阔的天空后,延伸出了许多意思:用“天”表示时间,根据日月星辰运转的规律把一个昼夜的轮转称为“一天”;用“天”表示自然,如“天然”表示自然存在、自然产生,“天性”表示自然的本性,“天道”表示大自然的规律,进而衍生出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思想。
(二)文化常识
天的几种说法
尊而君之则称皇天
元气广大则称昊天
仁闵覆下则称旻天
自上降鉴则称上天
据远视之苍苍然则称苍天
家
长
课
堂
天,最大的德行是“化育万物”的“生生之德”。这种“生生之德”是不息的,不止的,所以我们常说“生生不息”。这种不息既有“自强不息”之弘毅,又有绵延不绝之深远。
在甲骨文中,“天”和“大”的构意是一样的,都取象于正面的人形。《说文解字》:“大,天大、地大、人亦大,故大象人形。”这体现出自然的“天”的人格化和人文世界的自然化。所以,在“天”的造字中,反映出中国古人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,也体现了古人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。
02
地
甲骨文 地
(一)解说
(二)文化常识
许慎先生在《说文解字》中这样描述天地:
“
元气初分,轻清阳为天,重浊阴为地。
”
盘古开天辟地后,代表阳气的、轻飘飘的物质向上漂浮而形成天空;代表阴气的、沉甸甸的物质向下降落而形成大地——这是中国古人对天地的认识。
家
长
课
堂
地,最大的德行是 “厚德载物”。我们常常用“厚土”来指称“地”,这也彰明了“地”之特征乃层积而来,渊源有自。万邦共戴一“天”,但却脚踏异“地”,所以我们常说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”。“天”代表了普世的万民归一的可能,文化之区隔却常以地域为限。
03
人
甲骨文 人
(一)解说
(二)文化常识
刘勰在《文心雕龙·原道》里面说:
“
仰观吐曜,俯察含章,高卑定位,故两仪既生矣。惟人参之,性灵所钟,是谓三才。
”
天地之间的大道,只有“人”能参悟,因为“人”是由天地之间钟灵毓秀之气所化育而来的。所以《说文解字》里解释人,说是“天地之性最贵者也”。
家
长
课
堂
在“三才”的关系中,天的作用在于“化”,即运行变化,为万物的存在提供条件;地的作用在于“育”,即养育,为万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基础。“人”乃“天地”化育而来,但是又对天地有“参赞”(辅助、帮助、赞助)之功。人处于天地之间,需要尊重天地之间的规律,促成天地的“化”与“育”,辅助天地滋养万物。天地人三者之间是互补的关系, 只有天地人和谐,才能使得我们所存在的这个意义世界完整而和谐。所以,在中国古人的世界中,人和天、地是同等尊贵和重要的。
《论语·阳货》中孔子说: “天何言哉!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,天何言哉?”上天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德,但四季运转不息,万物茁壮成长,这都是自然的作用。正是因为天地不言,所以才需要人代天地立言。张载四句教 “为天地立心”就是这个意思。
长
按
关
注
闻韶学堂
微信号 : wenshaoxuetang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